English

一部异常沉重的历史

1999-07-01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黄土高原是一片神圣的土地,它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,并因其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而载入史册。但读过傅上伦、胡国华、冯东书、戴国强合著的《告别饥饿》之后,却禁不住扼腕叹息。

进入本世纪之后,战祸与自然灾害使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。新中国成立之际,这里的生态环境状况已非常严峻。至1980年,政府向黄土高原共计发放各种救济、投资、信贷款20多亿元,对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国家来说,这已不是一个小数目了。但30多年来,这里本已相当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不但没有好转,反而更加严重了;绝大多数地方的人均年收入一直维持在50元以下(最低仅为20多元),人均粮食占有量仅300多斤(原粮)。即使按照当时的最低标准,一个中国农民要生存下去,也需要38元左右、500斤以上的原粮。

《告别饥饿》在深层次上触及了问题的根源。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使经济建设长期被忽视。当时的农业被确立为国民经济的基础,但粮食生产所占比重过大,而且效益、质量均很低。在生产技术相当落后的条件下,粮食增产的惟一途径是扩大耕地面积。开垦复开垦,无数的森林草原被毁,其后果便是干旱洪涝频繁交替。原本在发展林、牧业方面颇具潜力的黄土高原,几十年来却一直在大搞低效益(甚至根本无效益)农业,越穷越垦,越垦越穷。

殊为可敬的是,四位新华社记者,以一颗赤子之心,面对着漫漫黄土和在贫困与饥饿中苦苦挣扎的数千万苍生,向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者们发出了紧急呼吁: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,应当“使农业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事业”。

如今,这一切已沉淀为一部沉重的历史,我们却永远不该忘记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